庆祝“8.19”医师节| 临床服务标兵樊薇: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做认知障碍患者的“记忆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浏览:

日升月恒、步履不停医者担当、点亮心灯
TA们以医者仁心守护着人们心理健康的绿洲
用专业与坚守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今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一同走近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医生,聆听他(她)们的医者心声。

樊薇,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四川省医学传播学会全人关怀促进专委会委员,长期在市四医院老年医学科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参与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建设工作。擅长老年焦虑症、抑郁症、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诊疗,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诊疗。主持完成市级课题1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数篇。

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做认知障碍患者的“记忆守护者”

作为在老年医学科工作多年的医生,樊薇深知,面对阿尔茨海默病这种尚无特效药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延缓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然而,阿尔茨海默病并非千人一面,精准识别其不同的类型,才能给予最恰当的治疗。
曾经在门诊中,樊薇接诊过一位60岁的阿姨。在交谈中,阿姨虽然能够理解医生的话,却表达困难,说话时频繁使用“这个”“那个”代替具体词语,有时甚至不顾问题,机械地重复墙上的标语。樊薇意识到,这并不是普通的精神问题,而很可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痴呆。典型的阿尔茨海默病通常以记忆力减退开始,逐渐发展。而阿姨相对年轻,没有基础疾病,却有着突出的言语障碍以及精神行为异常,必须尽快查明病因。
依托市四医院完善的认知障碍诊疗体系和先进的检测能力,阿姨接受了关键的脑脊液检测、神经心理评估以及头部影像学检查。经过综合判断,阿姨患的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阿尔茨海默病特殊类型——以语言功能严重受损为主要表现的进行性失语型。这种类型通常在55-65岁之间起病,发病率极低,极易被误诊。

在治疗阶段,阿姨突出的幻听、游走和言语功能障碍比较严重,樊薇用少量药物稳定了她的情绪,缓解了幻听的情况。基于老年医学科一直以来的个体化治疗理念,考虑到阿姨相对年轻,还保留着阅读能力和执行简单任务的能力,樊薇为她量身定制了“功能保留优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这一方案充分体现了市四医院老年医学科的这种融合治疗模式:除了必要的认知障碍药物治疗,老年医学科团队(医生、心理治疗师、护士等)为阿姨提供了针对性的言语训练和作业治疗。每天,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阿姨通过阅读绘本、临摹制作简单手工艺品等任务,充分利用了尚存的阅读和执行能力,尽可能维持现有的日常生活技能,延缓功能退化。
这份个性化的方案很快见到了成效:入院约两周后,阿姨的游走行为和焦躁情绪得到了明显缓解,这大大解决了家属最头疼的照料问题。同时,阿姨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和做手工,说话困难的情况没有进一步恶化。

樊薇认为,认知障碍诊疗的前提是精准的识别,通过个性化的精准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延缓病情,减轻家庭的照料负担。“我希望能持续精进,不断提升诊疗本领,为认知障碍患者赢得更多有温度、有尊严、有意义的生命时光。”樊薇表示。

工作感悟

我见过太多被记忆困住的灵魂:有的婆婆认不出子女,却总念叨着要把好吃的留给孩子;有的老伯记不清早饭,唱起红歌时却字字铿锵。这些源自生命本能的温度,是疾病无法夺走的宝藏。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不仅仅在治病,更是在守护希望,守护一个个家庭的完整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