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8.19”医师节| 科研创新标兵汪子琪:用科研力量对抗“遗忘”,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记忆”按下慢放键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浏览:

日升月恒、步履不停医者担当、点亮心灯
TA们以医者仁心守护着人们心理健康的绿洲
用专业与坚守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今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一同走近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医生,聆听他(她)们的医者心声。

汪子琪,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综合诊疗中心科研主任,高级认知中心技术总监兼常务组长,神经内科专业副主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病学博士、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副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川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脑机接口与类脑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第五批成都市卫生健康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主要参与者,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新型无创脑机接口:理论、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技术骨干。两次赴法国蒙彼利埃记忆资源与研究中心进修学习神经变性疾病的认知管理及生物标记物检测技术,专注于认知障碍和脑老化方面的临床诊疗和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 擅长采用全套神经心理量表技术实现对早期认知障碍进行精准筛查,利用光刺激、磁刺激、脑波音乐、针灸等物理调控技术治疗认知障碍、失眠、焦虑和抑郁。

用科研力量对抗“遗忘”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记忆”按下慢放键

对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而言,目前尚无药物可以使用。在这种背景下,汪子琪一直思考如何在非药物干预领域寻求突破,探索延缓记忆衰退的有效途径。

在研究中,汪子琪发现了特定波长蓝绿光的独特潜力——能够精准调节“视网膜-大脑皮层”通路,激活沉睡的记忆神经活动。她带领团队将实验室的发现凝练成便携式LED蓝绿光治疗仪。患者仅需日常佩戴,即可通过调节焦虑抑郁情绪与紊乱的睡眠节律,实现对认知功能的根本改善。 在纳入124例患者的临床试验中,仅治疗4周,就有了明显的改变: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与焦虑量表(HAMA)评分显著下降,尤为可贵的是,60%伴随抑郁的早期AD患者认知功能获得切实改善。这不仅为饱受困扰的患者带来了希望,更标志着医院在脑老化干预领域拥有了关键技术支撑,为相关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汪子琪并未止步于单一技术突破。在医院的支持下,她带头打造“脑老化研究型病房”,整合前沿资源,搭建起集筛查、干预、研究于一体的创新平台。病房不仅开放3项临床技术:基于神经心理学测评的精准早筛、便携式LED蓝绿光治疗、融合正念的太极拳身心干预,使患者在疾病早期获得干预机会,延缓认知衰退进程。除此之外,汪子琪带领病房开发的认知障碍队列数据库管理软件,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精准干预,50%的患者成功逆转了认知衰退的轨迹。这不仅大幅提升了患者生存质量,更标志着医院在脑健康早期干预与风险管理方面有了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今天多攻克一个难题,未来就多一分‘让记忆慢下来’的可能。”朴素的信念是汪子琪作为科研医者的初心写照与时代担当。未来,她希望继续深耕脑健康领域,以“脑老化研究型病房”为基地,推动科研落地临床,筑牢守护记忆防线,为更多患者留住记忆,让更多家庭幸福安康。

工作感悟

对我来说最珍贵的时刻,是看见患者从“记不清”到“能认出老伴”时发亮的眼睛;最幸福的,是把临床里“记性差”的无奈,变成实验室里“早筛早治”的方案。

科研不是冷冰冰的论文,是患者递来的一张手写感谢卡,是团队年轻人眼里的光。守护记忆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因为每一份“记得”,都是对生命最温柔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