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月恒、步履不停医者担当、点亮心灯
TA们以医者仁心守护着人们心理健康的绿洲
用专业与坚守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今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一同走近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医生,聆听他(她)们的医者心声。
谭樨,急性精神科三科(早期干预科)党支部书记、主任。主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精神专业组负责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脑计划”项目成员,成都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研究团队成员。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理事,四川省性学会性腺轴与生殖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健康教育分会委员,四川省优抚医疗健康服务专家委员会专家,成都市医信心理健康专委会常务委员,成都市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成都市卫生健康科普专家,成都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
在院工作22年,主要从事精神心理疾病早期筛查及综合干预方向的研究。参与“脑计划”子课题项目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市级课题。担任PI(主要研究者)立项开展的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曾获得“突出贡献奖”。曾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守望健康名医奖”等称号。
以临床试验为钥拓精神疾病诊疗新路
在精神科临床扎根20余年,谭樨深知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困境——个体差异大、现有药物疗效有限、副作用困扰……而临床药物试验,正是架起从“无药可用”到“有药可选”的桥梁,是推动精神疾病诊疗进步的关键一环。作为机构药物临床试验精神专业负责人以及项目PI(主要研究者),谭樨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以高质量推进药物临床试验工作为支点,让科研创新真正惠及患者。
谭樨说:“做好临床试验,是为患者寻找新的希望,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从方案设计的字斟句酌,到伦理审查的反复推敲;从流程制度的打磨推敲,到标准化操作规程的反复优化;从受试者招募时的耐心沟通,到试验过程中的细致监测;从数据记录的分毫必较,到不良事件的快速响应……她对每一个环节都极致较真,反复推敲风险与获益的平衡点,既对数据负责,也对患者负责。一次针对精神分裂症的新药试验中,一位受试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家属一度情绪激动。谭樨第一时间赶到病房,一边耐心解释试验流程与安全保障措施,一边协调多学科团队调整观察方案,用专业、认真、坦诚使家属放下了顾虑,并最终安全顺利完成了后续的试验。
“我们多一分严谨,患者就多一分安全;我们多一分高效,希望就早一天抵达。”在她的带领下,中心近年来高质量完成六十余项国家精神疾病新药临床试验,让符合条件的患者有机会提前接触并受益于前沿治疗,这不仅使新型疗法通过试验提前惠及患者,为那些饱受副作用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还使医院医务人员对更好地掌握疾病的最新诊疗进展,助力提升市四医院精神科的临床诊疗水平和科研能力,使更多精神疾病患者看见康复希望。
工作感悟
二十余载精神医学路,常遇困惑,也曾迷茫。二十年来,我在临床深耕中读懂人心,懂得了耐心倾听有时候比处方更有力量。患者一句“好多了”“谢谢您”“您也要注意身体”,比任何荣誉都暖心。这份温暖是动力,更是扎根的决心,未来,我仍会全力以赴,帮助和陪伴更多的患者走出阴霾。